69书吧 69shuba,最快更新小说顾晨陈宝船大明我给老朱当喷子的那些年笔趣阁最新章节!

  虽然顾晨没有明说是哪些官员,可还是有人对号入座。

  “呵,顾大人这是什么意思,不就是永兴二年的会试,北方学子只占了两成那件事吗?”

  礼部的一位叫陈安的江浙主事,这时候站了出来。

  “永兴二年,陛下用刘三吾、白信蹈两位大人为主考官,刘学士虽为南人,可白大人却是北平人。”

  “这一南一北两位主考官,难不成还会偏私吗?”

  “明明就是北方学子学问不精,顾大人为何要委屈南方学子,将学问不精的提上来当官儿?”

  “却让学问好的南方学子,反而不如学问低些的北方学子,这不是不可理喻,又是什么?”

  想到以后南北中三卷若实施,他们江浙考生再努力名额也要少大半,他就觉得生气。

  刘三吾困得不行,从始至终就没听顾晨在说什么,直到听到自己的名字,这才睁开眼睛。

  见有人和顾晨吵了起来,只当自己是被波及了。

  所以便又继续晃晃悠悠打起瞌睡,倒是白信蹈脸色有些红,并觉得这事儿很是难堪。

  他确实也想北方学子能上,可是确实学问比得上南边儿的不多,若是有的话他还能反偏南方学子不成?

  他倒是也想偏私北方学子,可是朝堂上那么多南边儿的官,他要敢偏私就会被群起而攻之。

  哪敢啊!

  “我可没说永兴二年的会试有问题。”顾晨看向陈安,语气平淡:“陈大人你是礼部的主事,并不是御史。”

  “没有闻风而奏的权利,说话还是不要空口无凭才好。”

  闻言,御史都不自觉挺起脊背,确实只有他们有这个特权,骂皇帝都不用砍头的特权。

  “你!”陈安无话能反驳他,只好没好气儿地质问道:“那你今日说这些是什么意思?

  “我觉得朝廷科举乃公平公正,没有一点点问题也不需要改,金榜上每个人的才华,都配得上这份荣誉。”

  他江南学子就是学问好,就是比北方那些学子要有才华,当官儿就是应该比北方多!!!

  “公平公正?”顾晨觉得有些好笑,遂追问道:“我想问问陈大人,请问何为公平公正?”

  “我告诉你什么叫公平公正,有一样的老师,一样吃穿住行,一样的书本笔墨,这才叫真的公平公正。”

  “南方富庶,北方稍贫,南方气候也要温暖一些、先生的大儒多一些,很是适合做学问。”

  “而北方的气候寒冷许多,北边儿的先生大儒也要比南方少许多,你管这叫公平公正?”

  “南方名师多到数不完,各种应试的书学子们买起来眼睛都不眨,而北方学子他们有这么好的条件吗?”

  “这叫公平公正吗?”

  有些人出生就赢了一大截,有些拼尽家里的一切去追赶,可能才刚刚达到别人的起点。

  科举是他们唯一翻身的路,可惜如今连科举这一条路,也要给这些学子们封死一大半。

  这合适吗?

  “此乃天生有何法?”这时候黄子澄站了出来,说道:“总不能因为他们可怜,便埋没有真才实学的人吧?”

  “他们学问不好也不是非要考科举,南北两边的人当官儿都是一样的,只要是个好官儿便是。”

  好好当个普普通通的人,被南边士子治理不也挺好的吗?

  “可笑。”余敏此时也站了出来,狠狠怼了他一句:“既然南北谁当官儿都一样,你怎么不把自己官儿让给北方学子,反正都一样。”

  他算是在抬杠了,毕竟人家黄子澄是实打实考上的。

  余敏作为南边儿的人,肯定也是希望南边儿人才都能出口。

  可是一来他觉得自己是顾党,二来嘛他觉得顾大人说得有道理,北边儿的学子求学确实要艰难些。

  “是啊。”夏原吉虽然也是南人,不过他坚定站顾大人这边:“黄大人既然说都是一样的话。”

  “那为什么不让北方的孩子,从小来南边读书科举,然后让南方孩子去从小北方读书科举。

  “读书的环境换一换,还能不能有如此成绩便不好说了。”

  “到时候黄大人若是还说都一样,那我可就佩服了。”

  他见不得这些人说什么都一样,都一样干嘛不把自己的官职让出来,给别人去当呢?

  黄子澄被气得七窍生烟,决定要同他好好辩驳辩驳。

  “如此说来,你们是认为北方学子学问实在不如人,所以才弄个容易些的北卷替他们挽尊吗?”

  古人是要脸面的,听到这句话北方官员都有些坐不住了,他们可不愿意承认自己是技不如人。

  这时候,听了半天的朱标终于不再继续沉默了。

  “黄卿此话言重了,诚如宝船所说,南北乃是文风不同,并不是谁比谁的学问要低一等。”

  “顾卿说的更是有理,世间根本没有绝对的公平公正。”

  “哪怕朕乃天子,也只能给予天下相对的公平公正。”

  若是真论公平公正,那岂不是人人都能当天子?

  此时虽然还没有到午时,可六月的太阳确实也挺晒人,有些不耐热的额上已经布满了细密的汗珠子。

  可皇帝在上面说话,他们也不敢这时候偷溜啊。

  哪怕有冰镇的绿豆汤,他们也不敢去来上一碗。

  因为喝了还要跑恭房,怕到时候落个不好的名声。

  朱标语气很是温和:“朕想起洪武十四年的时候,与皇考在街上遇见入太学读书的郭卿。”

  “彼时的郭卿才刚至京师,连东南西北也分不清楚。”

  他说的郭卿正是郭资,乃是北平的布政使。

  今年刚被顾晨给调了回来,准备以后让他坐镇应天。

  “陛下还惦记着。”郭资双眼泛红,从队列中站了出来:“臣那时刚到京城,家乡的饭钱与应天府不同,身上备的钱财只剩下四个铜板。”

  “那会儿天气又冷,臣连一口热汤都喝不上。”

  “只能买了个窝窝头啃,啃完了身上也没暖和多少,还是太祖与陛下看见臣,请臣吃了顿热乎的,还将臣送到了太学的门口。”

  要不是在太学读了几年书,他哪里能在洪武十八年的时候,顺顺利利地考中进士呢?

  “是了。”朱标点了点头,沉声道:“北方学子求学艰难,虽皇考与朕不停兴办各地的官学。”

  “尽力减轻学子们吃、住的压力,可是众卿们瞧瞧,地区不同,学子们求学之路便不同。”

  “北方学子求学千远万远,南方学子求学就在家门口。”

  “所有好的先生啊、好的书本还有最新的消息都紧着你们,气候也温暖些,冬日读书也好受些。”

  “虽然有部分学子还是家贫,可是你们当中又有几个人,是需要饿着肚子读书的?”

  “所以当地学子和当地的比,便能够相对的公平公正,这样方式朕觉得很好,对各地的学子都很公平。”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